第四百四十一章 高压压气机-《规则系学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张刚川的理由说服力很强,但反对的声音更多,会议在坐可以说都是‘大佬’,可不会照顾张刚川的面子,“比起你们发动机组,我更相信赵院士。”

    “看看赵院士,几个月时间就解决了涡轮叶片的材料问题,你们的材料组呢?十几年了,没有进步,还是靠着307的成果。”

    “合并一起做研究?你们光是完善都五年了,什么时候可以投入生产?”

    “我看赵院士的申请报告了,他申请的是二组,是在你们的基础上做更高端的发动机研发,以他们最新的叶片材料为基础制造涡轮机,等于是全新的研究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瞄定的是j-20,装配j-8都不合格。赵院士瞄定的是独立研发。欧美国家,发动机和战机是分开的,我们的目标也应该是这样,他的研发不是为了某一款战机,是为了制造高端发动机。”

    “我听说m国已经在研发第六代发动机,而他们最新战机只用了第四代发动机,靠你们昆仑发动机组,别说是第四代发动机了,在给你们五年时间,能赶上第三代吗?”

    好几个大佬一开口就直接喷,说的还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。

    张刚川直接不说话了。

    这怎么说?

    昆仑发动机确实迟迟不能交付,一大堆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,根本无法满足第三代航空发动机需求,装配国产中高端战机不够资格,想要够资格必须要更新换代,但他们针对新的涡轮叶片材料,也只处在论证过程而已,短时间是根本用不到的,首先他们还是要解决昆仑发动机现有的问题,否则技术论证都过不了关,更别说过设计定型这关了。

    会议中还是有人支持张刚川的,但支持的人数还是比较少,都是和昆仑发动机组有关的,局外人都对昆仑发动机组没信心,而对赵奕非常期待。

    所以就不用继续上报,刘建昆当场就决定,同意赵奕成立‘二组’的申请。

    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。

    比如,拨款经费问题,一个新的发动机研发组运行,肯定会牵扯到海量的经费投入。

    这么一大笔经费调动,可不是刘健昆一个人说了算,还必须要做方方面面的工作。

    再有就是,对新发动机组的支持,人才支持、对接工厂的问题,还有主要研发场地都是问题。

    这还是要看赵奕的想法。

    当刘建昆和赵奕进行视频通话,想详细的听一下他的想法时,刘建昆忽然发现自己想的有点多,赵奕甚至都没有做计划,“新的场地?不用啊?我主要还是在燕华大学这边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要是能帮忙找个大场地,临时做设备调试、放置设备用倒也行……”

    “但一定要在首都的,不然太远了。”

    “对接最重要。”

    “我之所以申请独立的经费、独立的研发组,目的就是跳过昆仑发动机组直接对接工厂,让我们的设计能第一时间被制造出来!”

    刘建昆听完都愣住了。

    不需要建造大型的研发基地?只需要一个调试设备用的场地?

    赵奕甚至都没有提后续经费,只是说‘经费不够用再打报告,初期只是做设计,只要对接工厂能造好东西就行’,要求实在是太简单了。

    “可能是因为赵院士没有经验吧!”刘建昆忽然对赵奕有点不看好了,他想起了赵奕的年纪,是不可能有经验的,贸然申请这么重大的项目,后续肯定会碰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吧?

    “只能等以后碰到问题再说。但就算再差,也肯定比昆仑组强!”

    刘建昆想着。

    实际上,赵奕根本没有意识到研发基地的重要性,或者说他不需要大型研发基地。

    大型研发基地就是把所有的相关的研发组放在一起,各个研发组独立工作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,项目负责人主要工作并不是做研发,而是协调各个研发组的工作,让所有研发组以及研发出的部件,统一在一起制造出最终的成品,也就是航空发动机。

    但是赵奕根本不需要‘协调’。

    哪怕手下有一大堆的研发组,并拿出各种各样的成果,他可以使用《监察律》,轻松的把成果都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。

    另外,赵奕自觉有些像孔明。

    事必躬亲!

    在发动机每一项重要技术和设计上,他都打算一过问一遍,然后做出适合的完善,就可以把它们统一在一起,就是发动机最终的设计了。

    只要有了完善的设计,再让工厂制造出设计中的产品,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这一步就是结束。

    像是昆仑发动机花费好几年进行调试,还是小问题不断的情况,到他这里根本不可能出现,他能第一时间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。
    第(2/3)页